1、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产期孩子最常见的疾病,孩子患肺炎时会出现发热、咳嗽、呛奶、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但由于新生儿肺炎有时表现很不典型,常导致没有及时就医,而延误治疗。
新生儿肺炎的发生原因可分为羊水、胎粪、乳汁或分泌物吸入性肺炎,产前胎儿在宫内或通过产道时感染引起的肺炎,以及产后病原体侵入呼吸道所致的肺炎三类。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肺炎,其临床表现与较大孩子的肺炎有显著的不同。新生儿肺炎常表现为出现精神萎靡、少吃不哭、烦躁不安、口吐白沫、口周发青、体温升高或偏低。孩子患肺炎后,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以免导致严重后果。在护理患儿时要做到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新鲜,给孩子换衣服和尿布时动作要快,以防止再次受凉。给孩子吃奶时要注意观察孩子鼻腔是否通畅,若遇鼻塞,可用棉签蘸少量温水软化鼻腔内的分泌物将其掏出;如果鼻塞是由于鼻血管充血引起,可用0.5%的麻黄素滴鼻液,在吃奶前滴鼻。肺炎患儿吃奶要少量多次,以免喂奶过多,发生呕吐造成呛奶,加重病情。肺炎患儿常伴有发热,这时要适当给孩子多喂水,不能用解热镇痛药退热,可给孩子散包或物理降温。
2、鹅口疮
鹅口疮也叫雪口病,是新生儿和小婴儿最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口腔黏膜生长白色膜状物,得病后孩子的口腔里好像下了一层薄薄的白雪。本病的发生是由接触传染所致辞,新生儿鹅口疮的发生主要是母体的产道感染,产妇阴道黏膜不洁,患有霉菌感染,分娩时阴道的白色念珠菌进入新生儿口腔。哺乳期的婴儿患鹅口疮是哺乳器不洁,如通过母亲的手、奶头、奶瓶和奶嘴等感染而致。另外还会因为疾病孩子使用了大量广谱抗菌素后,使口腔中菌群失调,正常有益细菌被抑制或杀灭,而霉菌却大量繁殖。
孩子患病后可见口腔四周、舌面、咽部、上腭有白色小点或白色小点融合成小片,好像口腔黏膜上贴了一片奶块,不易擦掉,如果强行擦去,会发生出血。孩子患病后因疮面疼痛而啼哭,不吃奶或吸吮无力,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引起腹泻。孩子患此病后,应及时就诊,如果不能及时就诊,可给孩子喂奶后,再喂些清水,这样可以清除口腔中的残留奶液,减少霉菌的生存条件。
鹅口疮的治疗并不困难,可把制霉菌素片压碎,用凉开水或生理盐水调成糊状,涂抹口腔病变处,也可以与碳酸氢钠液交替使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防止再次感染,所以母亲在给孩子喂奶时,应洗手、洗净奶头,人工喂养的孩子应用开水煮沸以消毒奶具。
3、脐炎
脐炎是因断脐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感染所致,多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发病时出现脐部和脐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流出脓性分泌物,病情较轻者,体温和吃奶均正常,给予及时治疗后可很快好转;病情严重者局部肿胀、红斑、触痛,甚至脐部颜色发黑,细菌可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腹膜炎,需住院治疗。
4、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口腔、黏膜、皮肤以及脐带都是细菌侵入的门户,因此要预防感染。新生儿的居室、衣裤和尿布都要保持清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和合理的喂养,尽量减少亲友的探望和亲吻、拥抱。特别应注意与感冒、皮肤病、肺结核、肝炎病人的隔离,不要让这些病人接触新生儿。如果孩子母亲患感冒,也要减少接触孩子,喂奶时应戴口罩,以免传染给孩子。母亲应注意卫生,勤换衣洗澡,喂奶前把手洗干净,每次喂奶时要用煮沸消毒的纱布或小毛巾把奶头擦洗干净,然后再给孩子喂奶。新生儿居室要保持整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