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
 您现在的位置>园儿>幼儿园教案>马宝宝的小铃铛(托班教案)

马宝宝的小铃铛(托班教案)

字号:   编辑:  更新时间:2010-03-15 06:04

原创原因:本次优秀教案活动使用有响声的道具更能引起婴幼儿的爱好,然后再变化角色,重复体验“前”“后”,婴幼儿的兴趣始终保持较强的浓度,这样的过程,应该说符合我们托班年龄的特点。活动精心为培养托班宝宝的灵活性而设计。

目的:通过情景表演,让婴幼儿体验“前”“后”

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铃铛和尾巴胸饰:马、狗、猫。

重点:让婴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前”“后”

流程:

一、看表演

1.  老师向幼儿作交代:我们去了上海动物园,看到了许多动物,我们小朋友都喜欢,今天我是马妈妈,要带着小马去玩了,小马可高兴啦,胸前挂了一只小铃,瞧!多神气啊,身后的尾巴,摇呀摇,小马在草地上高兴地跑呀跑,一边跑一边念儿歌:“小马小马跑呀跑,前面小铃丁零响(摇小铃)小马小马跑呀跑,后面尾巴摇呀摇(用手摇动尾巴)

2.  马妈妈提问:“小马小马,你的铃铛在哪里?”

小马回答:“我的铃铛在前面”

马妈妈又问:“小马小马,你的尾巴在哪里?”

小马回答:“我的尾巴在后面”

(可反复进行)

二、学表演

1.  老师告诉小朋友:我们大家也来做小马的游戏,好吗?请小朋友拿上小铃和尾巴和小马胸饰跟着老师一起游戏,小马我们去跑步了。

小马跟着马妈妈一起跑呀跑,边念儿歌“小马小马跑呀跑,前面小铃丁零响,小马小马跑呀跑,后面尾巴摇呀摇”

2.  老师提问:“小马小马,你的铃铛在哪里?小马小马,你的尾巴在哪里?”让小儿边回答边做以上相应的动作,在游戏中知道“前”“后”

三、变换角色

1. 老师向婴幼儿总述小马的游戏

现在我们改换其他动物的游戏“汪汪”谁来了?(小狗)我们做小狗的游戏,现在老师是狗妈妈,我们挂上小狗胸饰,挂好小铃和尾巴,狗妈妈带着小狗出去玩。

“小狗小狗跑呀跑,小狗的铃铛在哪里?小狗小狗跑呀跑,小狗的尾巴在哪里?”

幼儿边回答边做相应动作。

小狗的铃铛在前面,小够的尾巴在后面。

2. 将游戏再改换成小猫角色,让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前”“后”,创编角色,学念儿歌。

3. 游戏又回到小马:小马说肚子已经饿了,我们一起去草地上吃青草吧。

小马小马跑呀跑,到草地去吃草。

 

相关优秀教案推荐

铃铛舞

目标:准确掌握三拍的强弱规律及三拍舞蹈韵味,指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铃铛舞》,聆听《苗岭的早晨》,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

教具准备:有关苗族风情的图画,录音机,钢琴,打击乐器(碰铃 串铃 铃鼓 双响筒 绸带),节奏卡片。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自信地表现歌曲。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地学习、乐曲地欣赏,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教育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大自然。

能力目标:能专注地聆听《苗岭的早晨》,体验小提琴与口笛不同的音色,感受体验苗族民俗风情,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思维想象力,通过打击乐器伴奏、唱歌、舞蹈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播放《娃哈哈》音乐 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让学生伴着欢快的音乐进教室。

二、做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游戏的名字叫《超级模仿秀》。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做什么动作你就模仿。看谁模仿地最像。
教师和着《娃哈哈》音乐做新疆舞动作,并不断变化。 学生学老师边听音乐边模仿动作。 欢快地维吾尔族儿歌为小朋友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气氛。模仿教师的动作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兴趣。
三、欣赏乐曲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闭上眼睛,咱们听着音乐出发!

1欣赏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

播放音乐
在不同的段落出示不同图画(有关苗族风情的画面)
师:你有什么感受?
介绍乐曲《苗岭的早晨》和苗族乐器——口笛。

2欣赏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
师:我们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不过,这是由另一种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吗?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3比较两种乐器音色
师:这首《苗岭的早晨》你喜欢哪种乐器演奏的?

闭上眼睛,听乐曲
引子部分。
睁开眼睛,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
学生说出真实地感受。

聆听乐曲,听出乐器用 动作表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朋友闭着眼睛,静心聆听音乐。

小朋友在乐曲声中欣赏着画面,不仅对乐曲已有了完整地感受,而且对乐曲段落有了初步认识。

扩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感受很多,对乐曲的,乐器的,画面的……从而使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感受苗族风光,风土人情及苗族音乐、乐器的特点。
教师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的音色。

四、歌曲教学 师:刚才我们来到苗岭,这里风光非常优美。下面,我们到苗族村寨去逛一逛吧。
(出示苗族芦笙节、人们边歌边舞画面)

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特别是节日或欢庆丰收的时候,人们聚集在山坡上、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唱出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
(出示苗族服饰图)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服装上是用什么做装饰的?她们在舞蹈的时候这些装饰品挥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师:我们来学一学她们跳舞时身上铃铛发出的声音好吗?
1节奏练习:(出示卡片)
 XX X X│XX X X│X.X XX│X――‖
②XX X X│XX  Xо│XX X X│ XX X о‖

 学生欣赏画面,听教师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
金属,银子,铃铛…

1节奏练习:

⑴学生用串铃进行节奏练习。

⑵在“о”处加上“嗨”练习。 
从苗族姑娘的服饰导入歌曲节奏

学生熟悉了三拍强弱规律,熟悉了歌曲主要节奏,也培养了学生节奏感,而且对歌曲舞蹈韵味有了了解,同时还烘托出热烈地气氛。
 2感受旋律:
师:姑娘们身上的铃铛声真好听。听!那边又传来了美妙的歌声。
⑴播放歌曲《铃铛舞》范唱
⑵再次播放歌曲范唱。
⑶第三次播放范唱。

3朗读歌词:(出示歌曲)
⑴请个别学生朗读,
⑵换一种方式朗读(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双响筒伴奏。

4学唱歌曲:
⑴播放录音范唱。
⑵用钢琴弹旋律。
⑶师:你还有哪些不会的或者你觉得难学的部分请提出来,让同学或老师帮助你。
⑷引导学生用欢快地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旋律:
⑴聆听歌曲范唱

⑵学做吹芦笙动作,用“LU”跟录音哼唱歌曲。

⑶用串铃或动作来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3朗读歌词:

朗读歌词。
4学唱歌曲:
⑴跟录音用“LU”哼唱歌曲。
⑵跟琴声轻声唱词。

⑶提出不会唱或觉得唱不好的部分。

⑷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采用不同的方式多次听歌曲范唱,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学生从哼唱到带词唱,然后提出不会的部分,其他学生会的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困难;大家都觉得困难的部分由教师演示、范唱,这样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培养了他们合作精神。
五、表现歌曲
(1)请男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请女同学用舞蹈表现歌曲。

(3)全体同学分组练习:打击乐伴奏、唱歌、跳舞。

(4)请学生相互评价。

(5)跟音乐教师与全班学生合作表现歌曲。
(教师提供绸带,串铃)

(1)自主表现歌曲: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2)相互评价 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小舞台。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使大家表演经验得到丰富。在互相评价中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表演,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以及和谐亲切的学习气氛。

—相关话题—
—相关评论—

日常生活儿歌儿童故事儿童游戏
入园亲子早教疾病营养
儿歌童谣 儿童小游戏 湿疹症状 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大全 儿歌大全

中国幼儿网,孩子的七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