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前言:常言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教育孩子最基本的一些规矩要懂,但是如何来教育孩子才不至于使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呢?育儿专家指导让孩子们学规矩最重要的是方法的掌握!
上学后,学校的规矩比幼儿园多,要求也严,有些新生常常被老师投诉,上课讲话,离开座位,做小动作……
学校里都有哪些规矩?
课堂纪律有:
(1)思想集中认真听讲,
(2)举手发言,
(3)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4)不影响别人;
课间纪律有:
(1)在走廊靠右行走,不蹦不跑,
(2)午间休息要文明,不打闹等。
入园须知,作为“小一”老师,我是这么想的:“规矩”是指“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做该做的事情”。从幼儿园到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孩子一时不能适应,可以理解,但如果一段时间仍无好转,孩子会陷入受挫状态。一个能较好地遵守公共秩序、学校规范的孩子,能更快地融入学校生活,更好地学习。老师也要多思考,对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发展规律。
作为大班妈妈,我是这么做的:
1.妈妈自己要对规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看到孩子入学后要遵守这么多纪律,当妈妈的难免有些想法,担心会不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学校、班级是个大集体,规矩是用来保证所有孩子的安全、课堂的秩序,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要不要让孩子守规矩,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我们总是用“妈妈/老师说的你就要听”,“你做到了……妈妈就……”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那确实是在暗示孩子不用自己去思考、判断并解决问题,孩子虽然听话了,却没有了自主性。
2.做规矩,从家庭开始。
关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和孩子有一系列的约定,而且是事先开家庭会议制定的,每个人都要执行。比如,孩子有时在家里说话声音很大,脾气来了还会大喊大叫,不让他叫,他会喊得更起劲,后来我就干自己的事,不作回应,他就没有继续叫的动力了。同时我和孩子爸爸也互相提醒,做一个好榜样。当孩子做得好时,积极回应、肯定孩子的行为,用积极的关注来鼓励孩子继续这么做。
3.抓住在公共场所学习、演练的机会。
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活动时,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不破坏公共财物,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在室内不乱蹦乱跳等,这些常规和学校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做到了,自然不难适应学校的生活。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吃自助餐,他看到自己爱吃的水果、鸡翅,嚷着要拿一大盆,我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引导他观察旁边一个家庭是如何用餐的。孩子很聪明,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妈妈我知道了。”我顺势问道:“你知道了什么呀?”等他回答完毕,我又跟他简单地归纳了一下,讲明了就餐礼仪。这次经历让他感触很深,后来在外面吃饭他都很主动地做好。
4.信任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入园指导根据心理学研究,孩子在7岁前很难做到自觉遵守规矩,还没到拥有自律能力的阶段,所以需要家长、老师不时提醒。但提醒也是有技巧的,不能把“我就知道你会犯错”、“你怎么老是不改正”挂在嘴边。不论是谁,如果一天到晚都被否定,首先不会快乐,接着就会失去自信。所以我注意用积极的语言提醒孩子:“如果……就更棒了,你能试着……吗?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孩子们幼儿园的生活与小学的差别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小宝宝们连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得,那么也就很难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愿家长们都能够从生活之中来教导孩子!
儿歌童谣 儿童小游戏 湿疹症状 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大全 儿歌大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