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幼儿网>爸妈>疾病>家长怎样护理恐惧的宝宝

家长怎样护理恐惧的宝宝

字号:   编辑:喜洋洋  更新时间:2011-03-26 02:52

前言:你家的小宝宝有没有过半夜吓醒或者被某样东西被吓哭过这种类似的情况呢,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如何处理呢,下面我们就大家一种处理类似情况的一种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解决这类问题。

  1~6个月

  6个月以内的婴儿,听力极为敏感,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产生恐惧。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惊恐,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颤、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等。这时,父母及时的抱抚十分重要,可轻拍婴儿的背部,用他习惯的节奏轻轻摇晃他,或哼唱婴儿熟悉的乐曲。

  6~9个月

  此时婴儿开始走出家门,接触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害怕陌生人”成为这一阶段孩子恐惧的主题。父母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也不可强行把孩子交给别人抱。与此同时,父母应逗留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不要给孩子“单独留下”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婴儿会抗拒洗澡,会因恐惧而大哭。此时,与其强行把孩子抱进浴缸,不如让他在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逐步与水接触。如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战胜恐惧。

  9~24个月

  这一阶段孩子的母亲多数已重返工作岗位,孩子第一次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如果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断乳、分床等,孩子害怕母亲突然“消失”的情绪会更严重。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离开,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离的难度,事实上会使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感无以排遣。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母亲离开时要正式与孩子告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归来。慢慢地,孩子对分离的害怕程度,就会降低。

  2~6

  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孩子恐惧的事物变得越来越丰富,恐惧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可能会出现比“感受性恐惧”更高层次的“预想性恐惧”,比如孩子从未打过“吊瓶”,就会对护士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孩子恐惧,父母如何处理?

  首先,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可以根据下列特征进行测定: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短暂,第三,看到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第四,离开受惊情境,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会随之消失。

  幼儿疾病其次,要避免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对孩子的恐惧过分焦虑,二是对其恐惧漠然处之。前一种反应会强化孩子对特定场景的恐惧感,日后不易克服或消除;后一种反应,会错过孩子的诊治时机,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通常的安抚不能舒解,最好及早请专业医生治疗。             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胆小,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在孩子还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的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都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惧;而当孩子学会表述后,鼓励他将恐惧的事物具体表述出来,父母耐心地聆听,对孩子的恐惧是极好的释放。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家长们不论使用怎样的方法,只要保证一个宗旨不变,就可以很好的护理好孩子恐惧的心灵。让孩子受伤的心灵的到合适的安慰,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所恐惧事物的合理解释,父母的谅解、聆听对孩子消除恐惧都非常重要。

—相关话题—
—相关评论—

日常生活儿歌大全儿童故事儿童游戏
入园亲子早教疾病营养
儿歌童谣 儿童小游戏 湿疹症状 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大全 儿歌大全

中国幼儿网,孩子的七彩天堂!